
SERVICE PHONE
13472656506发布时间:2024-05-30 21:24:15 点击量:
星空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 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五大连池市引龙河农场学校,现址为1999年引龙河农场小学整体实现集中办学的新建校址,原小学(引龙河农场场部小学)始建于1957年。原中学(引龙河农场中学)始建于1972年(现已划分引龙河农场有限公司所有)。2013年教育体制改革,实行“科校合一”,将原中学搬迁至现小学同一校址合并为九一贯制学校,并更名为“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学校”。2020年5月正式批准学校隶属于五大连池市教育局,更名为“五大连池市引龙河农场学校”。学校占地面积50855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积9797.95平方米。
引龙河农场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,科级单位,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设立了支部委员会,支部委员6名,现有在职正式党员29名,在职教职工74人,在职教师66人,其中跨校交流教师3人,转岗交流教师1人,特岗教师2人,专职校医1人,专职保安2人,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,县级骨干教师13人,研究生学历教师1人,本科学历教师55人,专科学历教师9人,学校在校生301人,15个教学班,均为小班额授课。2、办学优势1.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。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站在新时代教育的新起点上,探寻“领导课程教学”的破解良策,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筑梦育人的新使命。2019年,中央,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》,提出了“坚持五育并举”,强调“突出德育实效”、“提升智育水平”、“强化体育锻炼”、“增强美育熏陶”、“加强劳动教育”。我校以此精神为指引,在领导课程教学实践中,以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和把握未来的能力为重点,更加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,通过“五育融合,努力构建‘德育为先、智育为基、体艺为魂、劳动为本’的“五育”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,激发了办学活力,推动了学校多样化高质量发展。
德育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为主体目标,紧紧围绕“以德育队伍建设为主渠道,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旋律,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阵地,以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德育课程教育。
1、坚守教育理想信仰,让所有学生“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”。领导德育课程要守正,坚守育人初心使命,学校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、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,通过“五育”互育、有机融合、和谐共生、共赢,实现全科育人、全程育人、全员育人目标,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 学校通过团队会、班会和重大节日开展“传承红色精神 启蒙红色教育”为主题的红色精神传承活动,为孩子们打下红色的价值底色,帮助他们扣好价值观教育的第一粒扣子。充分利用“开学第一课”、“国旗下的演讲”等主题教育,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2、构建“素养+知识+技能”的德育课程实践模式。任何一种课程教育行为,都同时包含了“德智体美劳”的可能性。不同学科、学段教师梳理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德育点,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德育点网络,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,落实到每一节课、每一项活动中,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每一件小事、每一个细节中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渗透式教育,在多种实践体验种中升华学生的情感,逐步形成了“主体、生活、体验、和谐”的德育实施形态。
3、开展家校共建活动,筑牢“1+3+N”生命安全教育堡垒。通过“智慧家长”培训班、第三课堂云家访,将德育教育根植家校共育上,“社会教育力、学校教育力和家庭教育力的三力融合”;要同心、同德、同向、同行来做。2023年初冬开展了亲子建雪雕活动。由于积雪过少,学生家长与学 生们一起集中推放积雪,各班级家长们还主动出车异地取雪、 拉雪,通过亲子活动,建造了 6 个大型雪雕。
二、智育为核心,让生本教育落地生根。教师自身要有“五育融合”的融合意识、融合勇气、融合能力和融合习惯,形成基于“五育融合”的教学新基本功,“五育融合”才能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新常态。
1、让“五育融合”进课堂,探索“2+5”生本课堂新模式。作为“黑河市生本教育示范校”,我们以“培训引线--课堂实践--差异行动--文化塑造”为载体,以“独学、群学、组内小展示、班内大展示、当堂反馈”为课堂流程,努力创新生本教育新路径。
2、关注课程品质,打造高品质课堂教学。带领教师挖掘开发课程资源中五育的元素,从一堂课的课程内容出发,探究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的呈现方式。教师则以“五育融合”的眼光来解读课标、研究教材、研究学情,选择教学方法、设计教学环节,从而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教学。2022 年 6 月参加中考人数 23 人,升学率 100%。其中 5 人考入五大连池市 实验中学,考入五大连池市实验中学的升学率 21.74%,13 人考 入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,4人考入沾河高级中学,考入高中95.7%, 1 人考入五大连池市职业高中。引龙河农场学校的办学成绩受到 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认可。
3、实施启智培能工程,打造“超能力”的STEAM梦想课堂。STEAM 课程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导、多学科知识相融合、倡导“做 中学、学中思、思中创”的实践类科创课程。我校从学情出发,以 “通识教育——体验教育——实践教育”为核心的动感思维课程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,我校以STEAM课程做引领,从办学实际出发,以“五维”核心为目标,引进激发孩子“超能力”的STEAM梦想课堂:一是开设了七巧板、速叠杯、汉诺塔、孔明锁等益智与数学动感思维课程:二是成立了“科创社团”,以小实验、小制作(剪纸、泥塑)为载体,玩转科学创新体验。引领学生经历构思、设计、实施和操作的过程,让每个学生创意翱翔、逐梦一流、启航未来。
1、实施“3+1”体教融合工程,打造最美大课间。“3+1”体教融合工程要求全体师生共同参与,全校共做一套广播体操,然后分三个年段,分别做低年段学生做球操、中年段学生做舞龙,高年段开展抖空竹。阳光大课间活动以操为主。舞操舞结合的健身项目,把音乐、舞蹈、体操融为一体,动作新颖、多变连贯,造型协调,美观大方。大课间活动30分钟星空体育官方网站,全程由音乐控制,一曲曲优美的旋律,明快的曲调,学生的情感完全融汇于优美的乐曲之中。伴随着优美的操姿,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,协调动作,塑造了美的体态,陶冶了美的情操。彩绸飞舞的“校园大课间”特色活动 学生们“舞”出龙的精、气、神、韵,“舞”出孩子们的自信, “舞”出小龙人的精气神,“舞”出龙文化的精彩!
2、构建体育社团模式,积极推进学校体育特色活动。学校成立球操、跆拳道、空竹、舞龙四个体育健身社团,划定周五为体育第二课堂特色活动日,玩球、书法、空手道,民族舞、现代舞等项目,让每名学生掌握1—2项运动技能。所有活动项目均根据每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专项设置,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,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,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、强健体魄。
1、以美育人,开展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。学校秉承“德育为首,全面育人,教有特色,学有特长”的办学宗旨,于2018年学校举办的“我与新课程同成长”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,将高雅艺术融入孩子们的课余生活,陪伴成长,浸润心灵!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,教师采用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,如溶入故事、比赛、游戏等教学手段,寓教于乐,使学生在“看看、想想、画画、玩玩”轻松愉快地学习。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活动,形式多样化,内容涵盖文学、艺术等方面,活动贴近校园生活,陶冶情操,在美的熏陶下塑造心灵,使学生努力成为知行合一、有科学精神、有艺术天赋、有家国情怀的当代好少年。
2、以美育人,教学形式百花齐放。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。我们通过教研课、示范课、汇报课及说课、上课、评课等比赛来推动经典艺术落地。在教学中,教师把经典以游戏的方式搬进课堂,使学生乐学、爱学、会学。课本剧创作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艺术项目。教师引导学生不拘泥课本内容,开展合理想象,引导孩子们创编剧本儿,在编写中,你一言我一语,尽情发挥想象,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。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方式,形成了“一班一品”的独特魅力。
3、学艺经典,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最好的滋养。本着玩中学,学中玩的教育宗旨,积极拓展艺术教育教学的新渠道,学校成立大合唱比赛、手抄报电子小报、课本剧小品、软硬笔书法、绘画、征文、校园歌手、个人才艺、朗诵、摄影等学生特长社团。学校要求每位艺术教师人人辅导好一个兴趣小组,做到班班有特色,生生有特长。每位教师认真制订活动计划,每周定时定点开展活动。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现特长,挖掘自身潜力,提高艺术素养,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、成功赋能。校园读书会成立于2015年,师生共同开展的“传承经典古诗文诵读”活动, 演绎了传统经典之美 。学生以表演诵、诗配乐、演唱、情境朗诵等多种形式,或声情并茂、或慷慨激昂地演绎了精彩的《静夜思》、《水调歌头》、《少年中国说》、《长歌行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。那深情的诵读,的表演,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,一曲曲悠扬的歌,一幕幕感人的景。让学生领悟传统之美、时代之美、文化之美、艺术之美,青春之美、奋斗之美。
五、劳育为延伸”,为学生成长赋能!学校以“劳动教育”为引领,以劳动践行道德,实现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、以劳创新”,创造“五育融合”新起点。
1、以劳励志,为学生创造幸福人生奠基。学校的“春雷苑”始建于2015年秋,后建设成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,占地面积800平方米,划分为18个小农场。学校发挥劳动实践基地之功能,定期开设劳动综合实践课程。每年从春到秋都按照农时组织师生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,进一步增强热爱劳动、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、珍惜劳动成果的理念。
2、笃学敦行,开设“七色花”劳动综合实践课程。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劳动成果,培养劳动态度、习惯的培养。整合传统劳育、研学劳育、科创劳育和课堂劳育等多个实施路径,以劳增智 以劳创新 培养家国情怀。为此,学校尝试探索“七色花”劳动教育实践模式,“七色花”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生命自然、自主、可持续成长,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础。
红色:公益劳动——小红娃行动 橙色:科学劳动——科学小达人 :社团劳动——小小手艺人 绿色:园艺劳动——辛勤小园丁 青色:田园劳动——垦荒小少年 蓝色:校园劳动——校园是我家 紫色:家务劳动——今天我当家 “七色花”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与多种学科素养相结合,推动家校联动,实现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、以劳创新”,创造“五育融合”新起点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,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,形成各学段依次递进、贯通一致的劳动教育制度,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,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,坚持日常生活自理,定期社会实践,完成一定劳动任务。学生比锹和镐高不了多少,却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种出了累累硕果。从菜籽到菜盘,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全过程。“七色花”劳动教育课程锻炼了学生的“创造性”劳动技能、提升劳动素养,增强社会责任。学生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,强化了责任担当,切切实实地感受、体会认识到最光荣、最崇高、最伟大、最美丽的劳动价值,进而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、崇尚劳动。“五育融合”是新时代的一场重大探索和伟大实验,需要不同教育主体的融合努力、融合实践。所有理想的政策、美好的教育理念,必须化为育人能力,变为能力,这些政策和理念才能长到人的身上,长到校长身上、长到学生身上、长到教师身上。新时代背景下,我校坚持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跨越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”边界,走向“五育融合”发展,突出德育实效、提升智育水平、强化体育锻炼、增强美育熏陶、加强劳动教育,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,我们将继续本着“管理精准、课程精品、专业精通、教育精彩”的宗旨,不忘初心,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。